俞大猷——《剑经》

全球功夫网 剑篆(编辑) 日期:2016年06月20日

  《剑经》见于戚继光十四卷本《纪效新书》,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的一部棍术专著。俞大猷将此书称为“剑经”而不是“棍经”历来有多种说法,见解不一。

  作者简介

  俞大猷[yóu](1503-1580),字志辅,号虚江,明代抗倭名将,著名武术家。福建晋江(今泉州)人。曾从李良钦习荆楚长剑,著有《射法》、《剑经》、《正气堂集》等著作。曾教授少林弟子宗擎、普从棍法,对少林武术、尤其是少林棍法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。参加御倭战争时所带领的“俞家军”令倭寇闻风丧胆,与戚继光并称为“俞龙戚虎”。

  《剑经》原序

  猷学荆楚长剑,颇得其要法。吾师虚舟赵先生,见而笑曰:若知敌一人之法矣,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于是乎?猷退而思,思而学,学而又思,思而又学,乃知天下之理原于约者,未尝不散于繁。散于繁者,未尝不原于约。复以质之,先师曰:得之矣。夫首之大,嘴牙之小,不相称焉,两不相为用也。手足之大,指爪之小,不相称焉,两不相为用也。凫以掌大而不能栖,鹜以嘴大而不能啄,鸢以翼大而不能击,狼以尾大而不能掉,鹿以角长而困,豕以肉多而喘,驽以鬣浓而钝,虎以项短而力,兔以前短而狡,鸡以爪细肩广而善斗,犬以毛浅尾锐而善猎。疾病之人,手足鞅掌者懒,脐腹彭亨者倦,头项瘿瘤者偏,腰膂薄弱者痿,前急后曳者踬:无不有势存焉。圣人制兵师之阵,必有奇有正,必有从有伏,必有扬有备,必有前后、有中央、有左右,必有握奇,必有游阙。其阵不一,各有轻重、饶减、盈缩、远近、疏数之权。度大以称小,小以称大,人以称地,地以称人,无不胜也。然则舍万 物之情,以求行阵之法者,远矣。一人之斗,有五体焉:一身居中,二手二足,为之前后左右,有防有击,有立有踢,一体偏废,不能为也。唯伍法具于一人,故起伍之数,必五人两之数,必五伍队之数,必五十卒之数;必四两一车,车之数必五乘,偏之数必五队,军之数必五偏,阵之数必五军,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,同一法也。一人之斗,身体手足,皆有屈伸之节。屈于后者,伸之于前;屈于右者,伸之于左。使皆屈而无伸,与皆伸而无屈,僵人而已耳!虽具五体,不能为也。故伍必以三人为正,二为奇;什必七人为正,三为奇;八阵必四隅为正,四方为奇;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,同一法也。人之善斗者,一身四肢屈伸变化,有无穷尽之形,故前正而后奇,忽焉正后而奇前,正聚而奇散;忽焉正散而奇聚,车正而骑奇;忽焉骑正而车奇;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,同一法也。万人之变化,犹一人之伸缩;万人之从令,犹五体之从心,无不胜也。然则舍一人之身,以求行阵之法者,远矣。上古圣人观之于天,察之于数,验之于易,推之于度,取之于身,证之于物,曲尽其理,而立为伍,法以教人,可谓明且尽矣。忠臣义士,志可以矢,效公忠而学,必求乎实用。气可以运,量宇宙而谋,又贵于有成,彼览影偶质,岂能改?独指迹慕远,何救于迟也耶?猷谨将所得要法,著为《剑经》,以告后人,世有真丈夫,当亮予志。

  《剑经》选读

  用棍如读《四书》,钩、刀、枪、钯,如各习一经。《四书》既明,六经之理亦明矣。若能棍,则各利器之法,从此得矣。

  中直八刚十二柔,上剃下滚分左右,打杀高低左右接,手动足进参互就。

  刚在他力前,柔乘他力后。彼忙我静待,知拍任君斗。

  阴阳要转,两手要直,前脚要曲,后脚要直,一打一揭,遍身着力,步步进前 ,天下无敌。

  千言万语不外乎“致人而不致于人”一句。李良钦之所以救得急者,都是前一下哄我去,然后转第二下来接救,故救得速,故能速也。

  不外乎“后人发先人至”一句,不外乎“不打他先一下,只是打他第二一下”。

  问如何是“顺人之势,借人之力”?曰:“明破此,则得其至妙至妙之诀矣。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,我不于此处与他斗力,姑且忍之,待其旧力略过、新力未发,然后乘之,所以顺人之势、借人之力也。上乘落、下乘起,俱有之,难尽书。勾、刀、枪、棍,千步万步,俱是乘人旧力略过,新力未发而急进压杀焉”。我想出“旧力略过,新力未发”八个字,妙之至也!前言拍位,都是此理。

  千言万语,总是哄他旧力过去,新力未发而乘之。

  响而后进,进而后响,分别明白,可以语技矣。


  影响

  嘉靖四十年(1561年),精通“荆楚长剑”的俞大猷奉命南征,特地到嵩山少林观看武僧棍技,结果大失所望。他认为:少林功夫“已失古人真诀”并“明告众僧”。在少林寺主持小山和尚的请求下,俞大猷带两名“年少有勇力者”两人——宗擎、普从随其“南行出入营阵之中,时授从阴阳变化真诀,复教以智慧觉照之戒”。三年后,二僧归少林“以所授之教,转授寺众”。十三年后,宗擎再次见到俞大猷,并告诉他“普从已化为异物,惟宗擎回寺以剑诀禅戒传之,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,其传可永也。”俞大猷见到心爱的弟子,十分高兴,专门写了一首诗少年送给宗擎:“学成伏虎剑,洞悟降龙禅。杯渡游南粤,锡飞入北燕。能行深海底,更陟高山巅。莫讶物难舍,回头是岸边。”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代俞大猷生活的时代,少林功夫“禅武合一”的风格已经形成。

  吴殳曾见有一称作“五虎拦”的少林棍法,演练时“唯一打一揭而已。打必至地,揭必过脑,平平无奇,殆如农夫之恳土者。而久久致工,打揭得势,则少林诸法,亦甚畏之,不可以平平而轻视也”,这种棍法与程宗猷《剑经》中“一打一揭,遍身着力,步步进前,天下无敌”的记述相似。由此,可以大致判定该棍法应是俞大猷传宗擎,宗擎传少林寺众的“长剑技”。

  “真正由少林传出的棍法,共有两种”,其中“一种是明朝正嘉年间,喇嘛僧传于少林,经洪转改编,而托始于元末紧那罗的”,“一种是嘉靖末俞大猷传与少林僧宗擎,宗擎转授寺众的。”在这两种棍法之中,第一种“兼枪带棒”、注重把法变换的少林棍法更符合北方拳种的特点,而宗擎所传的第二种棍法动作朴实、把法变换不大的练法更符合南方拳种的特点。两者共存于少林寺,从而奠定了“天下功夫汇少林”而后“天下功夫出少林”的坚实基础。

 

Copyright © 2004 beijingshaolinwuxiao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bet365体育平台